延边酱速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王英武:從技校生到高級技師 心手合一的航天工匠

他從事航空產品加工工作23年,是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曾被評為中央企業知識型職工標兵,他曾多次獲得黑龍江省勞動模范、哈爾濱市特等勞動模范稱號……他就是中國航發東安民機與科研分廠的一名車工--王英武。

從技校生到高級技師

1993年,還在上學的王英武來到中國航發東安實習。受父輩“技術立身”的影響,他學習時總比別人更刻苦。車工講究的是“三分技術七分刀”。為了練就一手磨刀絕活兒,王英武白天練,晚上練,下班大家都睡著了,只有他還在實習車間練磨刀。功夫不負有心人,東安技校畢業時,王英武的理論和實踐總分獲全市統考第一。跳過了公司規定的實習期,直接上崗。

剛參加工作那幾年,他的工時幾乎是工段最多的;他干出的產品,合格率最高。就這樣,上班第一年,他被評為了公司的先進個人;第三年,他就被評為公司的勞動模范。

1999年,25歲的王英武第一次參加全市職工技術運動會。4個多小時的操作比賽,他只得了第9名。當時,王英武很難過。但最讓他難過的不是名次,是比賽讓“小有成績”的他發現自己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參加完技術運動會回來后,只要一有空,他就滿車間轉悠,研究各種機床的性能,拿著復雜工件在各機床琢磨加工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2005年他又一次參加了哈爾濱市“技運會”,這次比賽他拿了車工第一名。

王英武把這些大賽看成是能力提升的捷徑。經過數次大賽的歷練,他不斷總結經驗,屢屢獲得優異的成績,技能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升。知識,讓他實現了人生旅途上的巨大跨越:從一名技校生到高級技師,別人至少用11年,而他只用了7年時間。

沉默專研拿下數十項發明創新

王英武所從事的工裝生產,是機械加工行業難度最大的環節,這些年,他用嫻熟的技藝,為車間生產解決了無數個關鍵問題,更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拿出了數十項革新與發明。他用知識書寫了新一代產業工人的神奇。

又一次,一款新的發動機夾具的圖紙出來了,誰見誰搖頭。那是在一個不銹鋼長桿螺絲的3毫米內孔里再車一個內溝糟,在常人眼里無法做到!這難題,是王英武拿下的。他設計出一把車刀,這把刀前邊的刀桿長度只比內孔長1至2毫米,刀頭寬度只有1至1.5毫米,并有較大前角,可使刀非常鋒利,產品最終合格交付。

錐度量規是加工航空產品的專用工具,著色在90%以上,光潔度要求極高。可由于這種錐度量規角度大,內磨又無法磨削實現。王英武知道后,建議精車錐面然后研磨合格。但以他這樣的手法,一天只能加工一兩件,太慢了。王英武又反復摸索,總結出一套“錐度校正法”,一天能加工出8至10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還發明了“多活合一車削法”、雙向專用車刀等數十項革新發明,降低了成本。

節省材料費用、提高工作效率……連王英武自己都記不清他圍繞這些所進行的技術創新有多少了。車間黨支部書記說,這位沉默寡言的青年直接或間接創下的經濟效益,誰都無法估量。

傳承知識帶領年輕人才共同成長

最近幾年,中國航發東安承擔的航空產品技術難度迭代提升,但優秀技能人才面臨著斷檔。工作中,王英武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授給大家,起到了“傳幫帶”作用。在哈爾濱市“名師帶高徒”活動中,他連續兩屆獲得“模范名師”榮譽稱號。現在他又將自己的技術心得總結起來參與公司可視化教材編寫工作,帶動更多的職工共同推動企業進步和發展,為“人才強市”的目標再立新功。

2013年,中國航發東安成立了以王英武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自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王英武絲毫不保留,像鉆研技能水平一樣認真地帶領著年輕人們一同研討技術問題,完成了多種難加工零組件加工任務,不僅解決了細長軸加工精度控制、大型薄壁盤類抗變形加工、大型薄壁鋁合金零件平面度精度等技術問題,還帶動了年輕人的快速成長。

截止到2017年,他先后多次進行了《UG軟件在機匣四軸銑削加工中的應用》、《薄壁零件的加工研究》等百家講壇課題講座,帶領大家參與科研攻關共12項、精益東安項目60余項、編制了專家知識案例40余篇、撰寫了科技論文20余篇,為知識的傳承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王英武勞模創新工作室”獲得了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全國工人先鋒號”及“黑龍江省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并獲得了黑龍江省創新基金。

王英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東安廠就是我的另一個家,我不能看著自己家里的東西有一點不好,有一點不如別家,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個家建設得更完整、更強盛。”雖然獲得的榮譽越來越高,得到了一名工人的最高褒獎,還3次到人民大會堂領獎,但王英武對自己仍然不滿足。他還要取得更大的進步,為祖國的航空發動機事業貢獻更多的力量。(素材來源:中國國防郵電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