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陵礦業:向著生產全智能化邁進
沿沮河而行,白藍相間的廠房和綠樹成蔭的道路相映成趣,毗鄰的鐵路裝車站上,滿載煤炭的列車緩緩駛出,勾勒出一幅美麗畫卷。
率先實現薄、中、厚煤層智能化開采全覆蓋,發布煤炭行業智能化開采技術標準,建立首個“透明地質”精準開采工作面,首創礦山人員行為治理體系……近年來,陜煤集團黃陵礦業以建設“智能礦井 智慧礦區”為目標,在核心技術的突破與創新上,從未止步。
“在‘雙碳’目標的要求下,‘智能礦井 智慧礦區’建設是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智能化綠色低碳的煤炭企業有很大的發展前景。”黃陵礦業黨委書記、董事長雷貴生說。
目前,黃陵礦業已經成為首批通過國家兩化融合貫標評定的煤炭企業,正在由智能化采煤向生產全智能化、4G向5G迭代的轉變,智能礦井建設雛形基本形成。
智能掘進填補空白
近日,《基于掘錨一體機的煤巷快速掘進系統設計》《基于掘錨一體機的煤巷快速掘進系統操作規范》兩項企業標準正式發布。這是黃陵礦業繼發布煤炭行業智能化開采技術標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
上述兩項標準已經通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專家論證、審查,將正式成為團體標準指導行業發展,填補國內煤炭行業煤巷快速掘進系統標準的空白。
黃陵礦區地質條件復雜,水、火、瓦斯、煤塵、頂板以及油型氣、油氣井“七害”俱全。黃陵礦業不斷加快掘進裝備升級步伐,積極推行支護方式改革,持續優化生產系統,加快掘進循環進度。
“能取得現在的成果也經歷了一些坎坷,由于地質條件復雜,我們先進行了快速掘進的實踐,將單進水平提升到560米/月,在實現全覆蓋之后,才進行了智能掘進的探索?!秉S陵礦業二號煤礦總經理李團結說。
黃陵礦業聯合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開展“復雜地質條件下煤礦智能快速掘進技術及裝備研究”,確定掘錨+運錨式快速掘進方案。目前,該公司已經實現地面一鍵啟停,掘、支、運平行連續作業、一次成巷,工作面5個人巡視,單進水平最高達到680米/月,掘進效率較之前提升一倍以上。
雷貴生介紹說,最近,他們正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法團隊合作,對照智能化礦井驗收標準,全面提升智能化創建水平,確保四對礦井成為全國首批智能化礦井。
智能輔助效能革命
一部手機,就可以管理生產進度、分析數據和申報故障,隨時了解工作面的生產情況……說起這些,可能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但是,在黃陵礦業一號煤礦卻真的實現了。
這個“掌中寶”就是安全生產信息共享平臺APP。APP融合了地理信息系統、虛擬現實等技術,通過云平臺、大數據、物聯網等,將礦井遙感影像導航、圖件疊加顯示、災害治理現狀等信息展現在手機上,實現對煤礦安全生產信息的集成與共享、協同更新及智能分析與預警,以便安全管理人員及時掌握信息。
“過去是職工跑腿,現在讓數據跑腿。我們力爭全面實現檢修、生產場景智能一鍵切換,礦井一鍵全系統智能啟動,最終做到物物、物人、人人的智能化信息集成和智慧化響應?!秉S陵礦業一號煤礦礦長薛國華說。
這幾年,黃陵礦業以信息標準化為基礎,建成井下5G專網,搭建智能云平臺,將工業技術、信息技術、管理技術高度融合,實現井下所有設備地面集中控制,致力于打造安全、協同、共享、高效的智能礦井。
在打造智能礦井的過程中,巡檢機器人“瓦力”功不可沒?!巴吡Α辈捎盟妮嗱寗釉O計,代替巡檢工人進行井下設備及環境巡檢,方式更靈活,范圍更全面,過程更精準,采集到的信息實時傳輸,增強了判斷設備運行狀態的準確性。
目前,黃陵礦業所屬的四對礦井輔助系統已經全部實現“無人值守、機器人巡檢”,建成60套機器人巡檢系統,實現變電所、水泵房、主皮帶等固定場所機器人巡檢常態化,累計減少崗位用工352人,每年節約人工成本5800余萬元。
智能系統創新升級
“NOSA安健環風險提示,你已進入危險區域,請你快速離開……”在黃陵礦業一號煤礦調度指揮中心,職工不僅可以開啟智能化開采,現在還可以精準識別井下人員的違章情況。黃陵礦業把智能化建設延伸到了安全管理。
這就是該公司首創的AI+NOSA智能風險管控系統。該系統融合AI識別、物聯網、云計算等多項前沿尖端技術,開發了對45種違規行為和12種標準作業的智能監管程序,可以對井下“三違”、非標準作業進行實時監管、智能預警、后臺記錄、現場制止和聯動閉鎖,實現了對安全隱患事前警示、事中阻斷、事后處理的閉環式管理,突破了傳統“單一人工管控風險”的格局,開創了“人工和AI智能系統雙重管控風險”的先河。
另外,黃陵礦業還創建了物資管理信息平臺,實現一站采購、一鍵領料、日清月結,實現協同管理、過程控制、實時監管;開發了智能快速裝車系統,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裝車,實現了“線上預約、線下交易”;優化完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財務信息平臺以及辦公自動化等管理平臺,實現資源動態分配、信息共享、運轉高效,
鐵運公司建設“智慧行車”“智慧貨運”,逐步實現鐵路專用線運輸生產調度遠程集中控制,全面提升運輸安全管理水平;煤矸石發電公司打造了智慧倉儲管理系統,實現了從“數據錄入”轉變成“數據采集”,從“人工找貨”轉變成“定位取貨”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