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年內累跌超30% 呷哺呷哺(00520)能否把握消費復蘇的契機 焦點關注
4月21日,呷哺呷哺(00520)收跌6.26%,報5.99港元,總市值約65億港元。今年以來,呷哺呷哺股價已累計下跌超30%。
數據顯示,呷哺呷哺近期遭到了南向資金的連續減持,近20個交易日合計遭減持2265萬股,以均價計算約合1.77億港元,而當前呷哺呷哺市值也不過65億港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消息面上,據呷哺呷哺17日業績公告,2022年公司取得綜合收入人民幣47.25億元(單位下同),同比下降23.14%。股東應占虧損3.53億元,同比擴大20.41%。
報告顯示,2022年公司旗下兩品牌呷哺呷哺與湊湊的業績表現有所不同。其中,呷哺餐廳收入同比下滑35.7%至22.54億元,湊湊餐廳同比略降4.2%至22.59億元,后者收入規模首超前者,大有后來居上的趨勢。同時,呷哺、湊湊兩分部均錄得虧損,虧損額分別為2.17億元、9309萬元,湊湊分部利潤重回“負值”。
且在2022年,湊湊也首次出現關店、關閉餐廳3家,呷哺呷哺餐廳閉店81家;湊湊與呷哺餐廳的客單價均繼續上漲至63.9元、150.9元,翻臺率降至2.0、1.9。
早在2017年,呷哺呷哺從快餐向輕奢轉型升級,并喊出“轉型升級贏天下”口號,短短兩、三年,呷哺餐廳門店總數便突破1000家。擴張速度雖快,但單店業績并未快速增長,且翻臺率、盈利能力持續下降。2021年、2022年,呷哺呷哺餐廳的收入增速分別為1.2%、-35.7%;該分部虧損為1.57億元、2.17億元。以致于公司兩年凈虧損合計超6億。
而公司給出的虧損理由,也離不開疫情影響下,餐廳堂食暫停、限制營業時間以及資產減值等不利影響。
但分析人士認為,虧損原因推給疫情,難以令人信服。要知道,2022年海底撈通過啟動“啄木鳥計劃”,將部分經營不善門店關閉停業整頓,扭虧為盈;九毛九旗下的“慫火鍋”收入大增196.8%至2.59億元。“一人食”呷哺呷哺火鍋則主要是敗在了企業自身戰略定位的模糊不清,在追求硬指標下,忘記親民與高性價比的經營初心。
盡管呷哺呷哺也于2022年實施了“東擴南進”策略以期煥發品牌活力,提高客戶忠誠度,但結果確實不如人意。從經營核心數據來看,呷哺呷哺餐廳的客單價由2016年的47.7元,遞增至2022年的63.9元;翻臺率則由3.4遞降到2.0。疫情三年,客單價均在62元以上,翻臺率卻再未回到2.3以上水平。
東吳證券在餐飲周報中指出,呷哺呷哺單店成本高企,后續將持續改善租售比,2023年預期降低3000萬元預算,此外門店繼續擴張但縮小面積。東吳證券還表示,呷哺呷哺今年還將大幅調整產品品類,并考慮開拓新品牌發力外賣業務以尋求業績增長。
不過,在疫情影響消退、消費持續復蘇,以及入春后天氣逐漸轉暖背景下,各地“夜間經濟”持續升溫。美團最新數據顯示,今年3月以來,平臺上夜間(18時至次日6時)到店餐飲訂單量同比增長66%,休閑娛樂訂單量同比增長89%。在即時零售等新業態下,線上夜間消費同樣火熱,超市外賣訂單量同比增長48%,商場外賣訂單量同比增長51%。
高盛發研報指,該行餐飲業渠道調查顯示,3月份運營商店的SSS(同店銷售額)為疫情前水平(即2019年)的81%,較2月份的77%有所上升,與1-2月的82%相近;亦相當于2021年水平的86%,或2022年的124%,因基數較低。
呷哺呷哺能否抓住消費復蘇的機遇,還值得進一步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呷哺呷哺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經營范圍新增建筑材料銷售、汽車零配件零售、國內貨物運輸代理等。
關鍵詞: